【地外液态天体】工作记录

前言

最近工作需要调研一下地外含有液态水/烃类的地外天体,索性直接发在网站上了。

太阳系内存在液态水的地外天体


图 1 太阳系内存在液态水的天体示意图

图 2 已确认存在液态水的天体截面图

根据目前的天文探测成果,太阳系内确定存在液态水(包括地表或地下液态水体)的天体及其具体证据总结如下:

木星系统

木卫二(欧罗巴,Europa)


图 3 木卫二地质剖面模型
  1. 存在形式:冰壳下存在全球性咸水海洋,深度100–150公里,水量约为地球的2–3倍。

  2. 证据:

    磁场异常(伽利略号探测到导电流体响应);

   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水蒸气羽流喷发。

  3. 未来探测:NASA“欧罗巴快船”(2024年发射)将深入分析羽流成分。

木卫三(盖尼米得,Ganymede)


图 4 木卫三地质剖面模型
  1. 存在形式:太阳系最大液态水储层,冰下海洋深度达100公里,水量约35.4 ZL(地球的26.5倍)。

  2. 证据:

    磁场扰动显示分层导电层(海洋夹在冰层间);

    哈勃望远镜确认咸水海洋存在。

  3. 特殊性:唯一拥有磁场的卫星,潮汐加热与放射性衰变共同维持液态。

木卫四(卡利斯托,Callisto)


图 5 木卫四地质剖面图
  1. 存在形式:岩石核心上方存在局部液态水层,厚度约10公里。
  2. 证据:磁场数据间接支持液态层的存在,位于木星多变磁场中的木卫四就像一个理想的导电球体,磁场无法穿透到卫星的内核,意味着该天体存在着一层厚度至少达到10公里的高电导率液体。

土星系统

土卫二(恩克拉多斯,Enceladus)


图 6 土卫二推测地质截面图
  1. 存在形式:南极冰壳下(厚3–4公里)存在区域性咸水海洋,深度约10公里。

  2. 直接证据:

    • 卡西尼号穿越喷流,检测到NaCl、$\text{H}_{2}$及有机化合物分子;

    • 喷泉含液态水冰晶,驱动土星E环形成;

土卫六(泰坦,Titan)


图 7 土卫六表层存在液态烃类湖泊
  1. 存在形式:

    • 甲烷地表湖泊(如克拉肯海,宽1000公里);

    • 冰壳下存在全球性咸水海洋,深度35–80公里,水量超地球11倍。

  2. 证据:雷达测绘确认甲烷湖;引力场模型支持地下海洋。

其他天体

海卫一(特里同,Triton)—海王星卫星

  1. 存在形式:潮汐加热维持地下液态水海洋。
  2. 证据:活跃氮气喷泉暗示内部热源,类比土卫二。

谷神星(Ceres)—矮行星

  1. 存在形式:地壳下存在局部盐水库(含25%水冰)。
  2. 证据:黎明号探测到亮斑区含碳酸盐水合物及黏土矿物。

冥王星(Pluto)—矮行星

  1. 存在形式:斯普特尼克平原下可能存在粘稠氨水海洋
  2. 证据:“新视野”号发现氨痕迹及低温火山,暗示内部热源维持液态。

火星

液体沸点随气压降低显著下降,火星表面平均气压仅610 Pa(局部最低至300 Pa),水的沸点降至约0℃。液态水一旦暴露,将直接跳过液态阶段,发生固-气或气-固相变。

特殊条件下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:

  1. 高盐度环境:

高氯酸盐(如Ca(ClO₄)₂)可将水的冰点降至-70°C。祝融号发现含盐沙丘表面存在低温卤水活动痕迹(龟裂纹与结壳)。

  1. 地下封闭系统:

    南极冰盖下20公里处雷达亮斑(MARSIS探测)可能为盐度>20%的卤水池,冰盖压力与地热共同维持液态。

    当前主要问题聚焦于火星地壳内是否封存液态水,最新研究基于NASA 洞察号(Insight)任务的地震波和重力数据,2024年8月发表论文揭示火星中地壳(11.5~20km深度)可能存在大量液态水。

表 1 太阳系内地外天体液态水分布表
天体 液态水类型 深度/位置 水量 探测证据
地球 地表海洋 地表 1 ZL 直接观测
木卫二 全球冰下咸海洋 冰壳下≤25公里 2–3 ZL 水蒸气羽流、磁场数据
木卫三 全球冰下海洋 冰壳下≤150公里 35.4 ZL 磁场扰动、哈勃数据
土卫二 区域性冰下海洋 南极冰壳下5公里 - 卡西尼号直接采样
土卫六 甲烷湖+地下咸海洋 冰壳下70公里 11 ZL 雷达测绘、引力模型
冥王星 氨水混合海洋 地幔层 1 ZL 氨痕迹+低温火山

注:ZL(Zettaliter):泽升,$1\ ZL=10^{21}L$,约为地球海洋总水量的750倍,主要用于天文学领域,描述天体液态水储量。

NASA地外海洋世界探索规划

1. 计划背景

政策驱动

  • 2016年美国国会法案:明确要求NASA建立“海洋世界探索计划”,旨在太阳系内搜寻现存生命;

  • ROW工作组成立:由NASA行星科学部授权,70-80名地球海洋学与行星科学专家组成;

  • 核心使命:构建科学框架,制定未来数十年海洋世界探索路线图。

地外海洋世界定义

  • 已确认:木卫二、木卫三、木卫四、土卫二、土卫六;
  • 候选对象:海卫一、冥王星、谷神星、土卫四等;

2. 科学目标

阶段I:识别地外海洋世界

  • 直接采样与物理探测法:火星探测车(如毅力号)钻取岩石样本,通过质谱仪检测水合矿物及有机物,洞察号通过地震仪探测地下水信号,欧罗巴快船计划穿透冰壳采样地下水。

  • 光谱分析法:水分子在特定波长(如1.4μm、1.9 μm、2.7 μm)有强吸收峰,通过分析行星反射或发射光谱中的吸收特征,可识别水冰、水蒸气或液态水的存在。哈勃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分析地外天体大气光谱。

  • 遥感与地质探测法:雷达波穿透冰层或干燥地表,通过回波信号分析地下介电常数异常(液态水介电常数显著高于冰或岩石),卡西尼号雷达探测到甲烷湖泊及地下水。

  • 间接环境指标法:导体(如咸水海洋)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场,木卫二磁场数据表面地下水的存在,欧空局JUICE任务搭载磁强计探测木卫三。

阶段II:表征海洋特性

研究维度 关键参数 探测手段
冰壳特性 厚度/成分/孔隙度/流变学 雷达/激光高度计/热成像
海洋物理 深度/盐度/密度/温度剖面 重力场/地震仪/电磁感应
海底界面 水岩反应类型/热液活动强度 质谱仪(羽流采样)/地震波反演
环流模式 对流驱动机制/物质输运效率 轨道器长期监测/示踪剂模拟

阶段III:评估宜居性

实现从找水到寻找能量代谢的探测目标转变,验证液态水/烃类的持续存在、CHNOPS等关键元素的浓度以及氧化还原代谢路径的可行性,最终通过原位测量氧化还原电位、盐度剖面及代谢产物锁定高优先级探测目标(如土卫二羽流区、木卫二热液区)。

阶段IV:搜寻生命

  • 探测生物标志物:形态学(显微成像)、代谢产物(同位素分馏)、大分子(DNA/脂质);
  • 探测器场景:轨道器进行羽流成分分析,着陆器进行原位质谱探测,穿透器进行地下水采样。

重点探测目标和任务规划

天体 探测目标 计划任务 计划时间窗
木卫二/木卫三 确认宜居性 欧罗巴快船/欧空局JUICE 2024-2030
土卫二 搜寻生命信号 生命发现者探测器 2030s
土卫六 烃湖生态 “蜻蜓”旋翼无人机 2027
海卫一 海洋存在验证 三叉戟探测器 2040s

图 8 已发射及计划发射的海洋世界探测器

3. 面向行星探测的水下机器人发展现状

  • 生命探测焦点:木卫二、土卫二因具备液态水+热源+有机物,成为欧空局JUICE(2031抵达)和NASA蜻蜓号(2034抵达土卫六)的核心目标。

三级探测策略

冰壳层探测(50-200km深度)
  • 目标区域:盐水囊、冰裂隙、冰下湖;

  • 关键技术:

    • 热-机械混合破冰:核电源废热软化冰层 + 机械钻头穿透(图 9 EAC载体);
    • 原位显微成像: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微生物膜结构;
    • 冰芯质谱分析:检测氨基酸手性偏置(L/D>20为生物标志);

冰-水界面探测

  • 高潜力区:氧化剂(H₂O₂)与还原剂(H₂S)交汇区;

  • 创新方案:

    • 碟形AUV(EAO):贴附冰层底面扫描;
    • 拉曼-荧光联用:同步检测有机物官能团与微生物代谢活性;
    • 流体芯片实验室:实时分析核酸片段(>500bp为生命证据);

海底热液区探测

  • 目标特征:黑烟囱、碱性热液喷口
  • 技术突破:
    • 球形耐压壳体:碳纤维复合材料(抗压150MPa)
    • 声学SLAM导航:通过海底地形匹配实现无GPS定位
    • 原位DNA测序:MinION测序仪检测rRNA保守序列

图 9 面向地外海洋探测的机器人三层部署图

SWIM (Sensing With Independent Micro-swimmers)水下集群机器人项目


图 10 SWIM水下机器人原型机

图 11 SWIM任务流程示意图
  • 目标:木卫二(快船Clipper探测器2030年抵达后,SWIM作为后续任务)。探索太阳系内冰卫星的液态海洋(如木卫二、土卫二),搜寻生命迹象。

  • 核心创新:利用微型机器人集群进行分布式探测。

  • 技术亮点

    • 尺寸:手机大小(最终版约12厘米,当前原型42厘米)。
    • 推进方式:双螺旋桨驱动 + 四舵片转向。
  • 功能:

    • 自主执行“割草机式”勘探路径;
    • 通过水下声学通信实现集群协作与定位。
  • 关键突破

    • 自主性:原型在水池测试中成功完成无人工干预的机动任务(如拼写“JPL”)。
    • 微型传感器(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发),单芯片集成温度、压力、酸碱性、电导率、化学成分检测功能。
  • 集群优势

    • 模拟显示:12个机器人分4-5波次投放,可覆盖约86,000立方米水域(相当于大型泳池)。
    • 高效探测:算法优化能源分配(电池续航≤2小时),提升数据收集效率。

此项目标志着NASA在水下自主机器人集群技术的关键突破,为2030年代探测冰卫星海洋奠定基础。

4. 参考文献

[1] Baker V R, Dohm J M, FairØn A G, et al. Extraterrestrial Hydrogeology[J]. Hydrogeol J, 2005

[2] Henin B. Exploring the Ocean Worlds of Our Solar System[M]. Cham: Springer, 2018

[3] Zhou J, Ding C, Xiong S, et al. Radar Observations of Liquid Water in the South Polar Region of Mars: Indications from Astrobiology Perspectives[J]. 2024

[4] Shematovich V I. Ocean Worlds in the Outer Regions of the Solar System (Review)[J]. 2018,52(5)

[5] Wright V, Morzfeld M, Manga M. Liquid Water in the Martian Mid-Crust[J]. 2024,121(35)

[6] R H, A H, M B, et al. The NASA Roadmap to Ocean Worlds[J]. Astrobiology, 2019

[7] Wang B, Qin H. An Icy Worlds Life Detection Strategy Based on Exo-AUV[J]. 2024